1871年,大清国与日本国经由友好协商,宣布“建交”——双方签订《中日修好条规》。凭据这个条约,中日开始互派使节、通商商业。照理说,两国应该今后和谐相处才对,怎么却一直龃龉不停、最终兵戎相见?从中日这次“建交”,到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战争,这23年时间内,中日之间到底发生了哪些影响邦交的重大事件?中日修好条规日本主动要求“建交”1870年9月,李鸿章接替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。
刚刚到任,便有一拨日本人要来造访。日本派遣外务大丞柳原前光率领的特使团来华,寻求建设通商及外交关系。此时日本已经开始明治维新,国力蓬勃生长,李鸿章对日本准备采购西方战船和新式火炮很感兴趣,于是同意晤面。
9月4日,柳原一行在天津谒见了李鸿章,双方相谈甚欢。李鸿章柳原前光,他的妹妹是大正天皇的生母。第二天,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,建议清廷与日本建交、通商,增强双方团结,以阻止日本倒向西方国家。
清廷同意了他的意见。1871年6月,日本派遣大藏卿伊达宗城为“钦差全权大臣”,携带明治天皇的国书来到中国。
9月13日,李鸿章和伊达宗城划分代表中日两国签署了《中日修好条规》《中日通商章程》。从内容看,这完全是平等友好、互惠相助的条约。
伊达宗城根据常理来说,既然是双方平等自愿签约,应该可以“和谐友好”地相处下去了吧,可是从厥后的历史生长来看,日本主动靠近中国的“示好”体现,其目的似乎并不“单纯”。所以,无辜的近代中国,似乎注定要与日本成为一对冤家。刚刚建交不久,在中国台岛便发生了“琉球渔民被杀事件”,此事最终引发了日本对台的首次武力侵犯。琉球渔民被杀事件1871年10月15日(此时距《中日修好条规》的签署才刚刚一个月),一艘琉球渔船因为遭遇台风,漂流到了中国台岛南端,船上有54人被当地土著住民杀死。
琉球王国曾经恒久向中、日两国朝贡,且一直使用中国明清两代天子的年号,但日本却视琉球为自己独占的属国,因此在上述事件发生后,日本很快派员赴北京,与大清国谈判,双方闹得很不愉快。就在两国为了此事争论不休时,日本悄悄加速了吞并琉球的程序。琉球今图第二年(1872年)10月,日本强行宣布改琉球国为“琉球藩”,封爵琉球国王尚泰为“琉球藩王”,之后又将琉球群岛划归了日本的冲绳县和鹿儿岛县。
琉球不满日本的蛮横行径,开始向大清国求援。大清国由于自身内外交困,无力兴兵掩护琉球,只得重复与日本谈判、抗议日本单独攻克琉球,但日本却置之不理。
琉球一事只能弃捐。就这样,刚刚建交不久,大清与日本的关系便被蒙上了一层阴影。日本首次侵台、吞并琉球就在日本宣布吞并琉球后不久,中国台岛又发生了“小田县民事件”。
1873年,日本小田县民4人漂流到中国台岛,自称遭到当地土著人的抢劫、毁船和荼毒。虽然这4人最终被妥善送回日本,但却成为了日本向大清国举事的另一个理由。日本向大清国提出谈判,以“琉球渔民”和“小田县民”这些涉台事件为捏词,重复投诉中国台岛原住民的所谓“暴行”。
在重复聒噪之下,总理衙门的值班仕宦无计可施,索性回复称:“生番不平王化……问罪与否,听凭贵国处置惩罚”。这下便让日本人抓到了发兵的捏词。1874年5月,日本派遣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领三千多全副武装的日本士兵,从长崎出发,登陆中国台岛“兴问罪之师”,后遭到当地牡丹社原住民的猛烈反抗。
这即是“牡丹社事件”。西乡从道,他手中拿的是中国台岛舆图牡丹社乡民顽强反抗日军,凭借石门天险予敌重创,图为日本人所绘的进攻图厥后,日军中发作热病,而清廷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军赴台,威慑日军。日军出师倒霉,只好同意与清廷谈判。
中日双方在1874年10月于北京签订《中日北京专条》,今后日本撤兵,清廷则在台岛增强了海防。沈葆桢。晚清重臣,林则徐的二女婿,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。
值得注意的是,因为英美等国干预干与,该条约内容的表述迷糊其辞,竟然把琉球渔民的遇害表述成是日方的“国民遇害”,把日军侵略中国台岛说成是“保民义举”。这就即是是间接认可了琉球是日本的领土。另外,大清国需支付日军50万两白银——10万两为遇害渔民的抚恤费,40万两充做大清国回购日军“修道、建房”的用度。
条约签订后,日本从中国台岛撤兵,大清国则“破财消灾”。奋勇反抗日本侵略的台岛高山族原住民双方这次妥协,虽然让日本侵占中国台岛的计划落空,但却即是是默认了日本独霸琉球的事实。1875年,日本强行下令琉球停止向大清国朝贡,中断了中琉之间的宗藩关系。
清廷还是只抗议、不兴兵。在大清国的再三纵容之下,到1879年,日本爽性破除了“琉球藩”,改为“冲绳县”,琉球王族成员也被全部挟持到东京软禁,琉球史书停止编撰。
至此,琉球国彻底死亡。中日“半岛之争”除了掌控琉球之外 ,日本还将魔爪伸向了大清国最重要的属国——朝xian国。1875年,日本派军舰开进汉江入海口外,制造“江华岛事件”,并于第二年强迫半岛的李氏政权签订了《江华条约》,就此打开了半岛国门。日军制造“江华岛事件”图今后,日本势力开始渗入半岛,再加上朝国统治阶级的腐朽,导致民怨沸腾,大有一触即发之势。
1882年7月,朝国发生“壬午叛乱”。事情发生后,清政府派兵镇压,很快便平息了叛乱。
可是因为有十多名日本人在叛乱中被杀、公使馆被烧毁,导致日本政府强烈反弹,准备派雄师进攻朝国。迫于清军压力,日本最终暂停派遣军队入朝,改为向朝国施压。经由重复谈判,日本欺压朝国签订了《济物浦条约》(又称《仁川条约》),日本获得了一系列权益,因此罢兵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条约赋予日本在汉城少量驻兵的特权,这便为以后中日两国争夺半岛的宗主国特权埋下了隐患。壬午叛乱图两年以后,朝国又发作了“甲申政变”。1884年12月,以金玉均为首的、受日本人资助的朝国开化党人,借中法战争发作之机,谋害亲清的守旧派大臣,挟持国王李熙,企图领导朝国脱离清政府控制,革新内政外交,建设亲日政权。
袁世凯率领驻朝清军攻打叛军,迅速镇压了这次政变,竣事了开化党的“三日天下”。平息政变的战斗中,一些混进叛军中的日本士兵被杀,而汉城也发作了排日风潮。
政变平息后,日本卷土重来,以武力勒索朝国,于1885年1月同朝国签订《汉城条约》,索取了谢罪、赔款、惩凶、增兵等特权。开化党人不仅如此,并不甘愿宁可失败的日本政府,再次找上大清国举行谈判。几个回合下来,双方于1885年4月18日告竣协议,李鸿章与伊藤博文代表中日两国签订《中日天津集会专条》,主要内容如下:1、 中日两国同时从半岛半岛撤兵;2、 两国均不要再派员到半岛充当军事教官;3、 半岛若有事故或者重大事件,清、日两国如果某一方需要派兵入朝时,应先发文通知对方。
从字面上看,这些内容对双方都很“公正”,但实际上清廷吃了大亏。按理说,大清国是朝国的宗主国,清军入朝、增兵、撤兵等军事行动,原本不需要跟日本商定,也不需要通知日本方面。
而且清廷此前在朝一直有驻军,现在突然全部撤走,这显着是一种对日妥协。大清国稀里糊涂签了这个条约,即是是放弃了在半岛的宗主国特权。如果深究,只能将原因归纳为大清国的所谓“大国气度”,不与日本蕞尔小国计算,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。可是实际上,大清国大大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。
这种退让、懦弱的态度,为厥后清军的被动挨打埋下了伏笔。长崎械斗事件这件事发生在日本本土内,所以值得写一写。1886年8月(清光绪十二年),大清国北洋水师的四艘军舰停靠日本长崎,一边增补给养、小修小补,顺便也是向日本“炫耀”一下大清国的新式军舰。其时赴长崎的“镇远”号铁甲舰8月13日,军舰入港,几名清朝水兵上岸购物游玩(另一说是水兵狎ji生事),与日本警员发生冲突。
一名警员被刺成重伤,一名中国水兵受轻伤,后遭逮捕。第一天的冲突并未引起中方重视,直到两天后的大规模械斗。
两天后,李鸿章授意全舰队团体休整,四百多水兵放假一天,可以上岸自由旅行。上岸前,舰队领队丁汝昌严令士兵不能携带刀械,导致清军水兵在冲突中处于倒霉职位。由于上一次的冲突还未平息,再次上岸的清国水兵被日本警员盯梢,双方在长崎市区发作大规模械斗。
众水兵被数百名警员支解困绕,再加上街边市民投掷石块攻击,水兵死伤惨重。长崎事件事后统计,清国水兵方面有5人死亡、5人失踪(一说是10人死亡)、44人受伤。日本警员被打死1人(一说2人,另一说5人),30人受伤,而长崎市民也有多人受伤。
事后双方也是闹得不行开交。大清水兵还将军舰上的炮衣褪下,进入临战状态,大有炸平长崎的态势,而其时的日本水师才刚刚起步,面临大清国的“坚船利炮”,日方马上失去了脾气。经由英、德等国公使调停,中日双方终于告竣息争,各向对方死伤者赔偿抚恤金。大清国赔偿日本15500元,日本赔付大清国52500元,而长崎医院的所有医疗抢救用度2700元则由日方负担。
在长崎事件中,因为日本赔付较清廷更多,所以有看法认为这是清政府自鸦片战争后的首次外交胜利。可是笔者认为,这起事件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一些很恶劣的影响。
其时的长崎港首先是刺激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愤恨。已往两国的一些外交纠纷,都还只是停留在军政高层之间,而这件事发生在日本领土上,许多日本民众亲眼眼见,自然便滋生了浓重的反华情绪。另外在此事发生前,日本水师尚处于起步阶段,而此事一出,直接刺激了日本建设近代水师的刻意,加速了扩军备战的程序。
今后几年,日本每年的军费支出都占到了财政总支出的近12%。几年以后,日本水师的实力就逾越了北洋水师。
除此之外,大清国的电报密码还在这起事件中遭到日本方面的破译。甲午战争时,日方借此掌控了清军的行动部署,导致中方发生重大损失。日本扩军备战,努力呐喊开战我们把眼光再次拉回到朝国半岛上。
前文说过,日本在朝国“壬辰叛乱”和“甲申政变”中都落了下风,因此对清廷十分敌视,海内“与清国开战”的论调也甚嚣尘上。为了落实“大陆政策”,日本决意与中国争夺对朝国半岛的控制权(另外也是为了防范沙俄在远东的扩张),遂开始努力扩军备战。
1887年,日本顾问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制定了一个侵略中国的“蓝图”——《清国征讨策》,并提出:“以五年为准备之期,然后待可乘之机而攻击之”。小川又次,日本陆军磨刀待战的提倡者,影响日本陆军几十年的战略家。
与此同时,顾问本部水师部人员和所属舰队军官,还划分制定了对中国作战的六个方案。以伊藤博文为首的“缓进派”担忧俄国攻其不备,因此主张过十年“看中国情形再行管理”,但仍然坚持主张“速节冗费,多建铁路,赶添水师”,随时准备投入战争。
伊藤博文,明治九元老之一,日本第一任首相、枢密院议长、贵族院院长,首任韩国统监日本陆军代表人物、曾经两度担任日本首相的山县有朋则是“激进派”的代表,他在1890年作《外交政略论》,果然宣称日本领土为“主权线”,而中、朝等相近国家的疆土是日本的“利益线”。山县有朋1892年,日本自由党总裁板垣退助抛出《殖民论》,认为日本“人口过剩”,应该像西方列强一样,向外洋扩张殖民地,而且“日本决不能落伍”。
1893年,日本建立了以榎本武扬为会长的“殖民协会”(榎本武扬此前曾经担任文部大臣,并于1882~1885年担任过日本驻清公使)。1894年7月,就在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前夕,日本驻美公使建野乡三竟然绝不掩饰地说:”为了使日本国民的注意力从对海内的现状不满中转移出来,我们宁愿接待反华战争。
”甲午战前,日本顾问本部次长川上操六不停向中国派出特工,甚至在1893年4月,他还亲自出马,以旅游为名,到朝国和中国举行了三个月的实地勘探,搜集了大量的情报。每当被邀请列席日本内阁集会时,川上操六都主张要向中国开战。川上操六除了日本的军阀、权要在努力备战外,日本思想界也刮起一阵宣扬侵略扩张的旋风。
日本近代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、教育家、政论家福泽谕吉多次撰文,强烈主张日本攻占朝国和中国,并展望了侵略战争的“辉煌前景”:“侵占朝国;吞并中国台岛、占领东北三省、将日本国旗插上北京城头……”不仅如此,他还尽力怂恿明治天皇御驾亲征。日本最高面额纸币——“万元大钞”上的肖像人物,即是福泽谕吉可以说,日本的“大陆政策”,经由19世纪六十年月的萌芽、提出,七十年月的酝酿、定型,再到八十年月的积累、实验,进入九十年月后,各方面都已成熟,到1894年前后,这种摩拳擦掌的扩张欲望,已经出现出不行停止的态势。
金玉均之死与遣送回国就在日本摩拳擦掌、即将发动侵略战争之时,又发生了金玉均被杀的事件。前文曾述及“甲申政变”,提到金玉均事败之后,率朝国开化党主干追随日本公使逃出半岛,流亡日本。
与此同时,开化党在朝势力被清洗,闵妃团体重掌政权,随后派出杀手潜入日本,企图谋害金玉均。金玉均政变前后,日本人对开化党人举行了鼎力相助。金玉均逃亡后,日本政府还妥善掩护,以躲避朝国刺客的追杀。
在外洋流亡近十年后,金玉均身心俱疲,转而希望与清政府互助,欲借大清国之力推进朝国的革新。1894年3月,闵妃派出的刺客洪钟宇,以5000元资金作为诱饵,诱使金玉均赴上海与清国高官李经方会晤。
(李经方为李鸿章六弟李昭庆之子,过继给李鸿章为宗子,此前李经方曾经担任清国驻日公使。)3月28日,在上海美国租界的一间日本旅馆内,金玉均被谋害,身中3弹。当天薄暮,租界警员将嫌犯洪钟宇抓获。
金玉均遭刺杀身亡(绘图)根据大清国律例,死者尸体应该有人领取。其时清国上海衙门原来已经做好摆设,同意日本人北原延次将金氏遗体带回日本埋葬。可是不意,当朝国闵妃团体得知金玉均被杀后,立刻联系李鸿章,请求将洪钟宇和金氏遗体一并交给朝国处置惩罚。李鸿章同意了朝国的请求,先是要求租界警署将洪钟宇和金氏遗体引渡给清政府,然后又转交给朝国方面。
因为其时没有去朝国的船只,清廷上海衙门还禀告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,在刘的批准下,派军舰“威靖”号专程将洪钟宇和金氏遗体送回朝国。4月金氏遗体被送至朝国后,朝国宫廷对其凌迟、曝尸,又将金氏的家族三代和政变同党一律处斩。杀手洪钟宇则被授官。金玉均遗体被剖析,头颅挂在三脚架下,三脚架上挂一面幡旗,上写“犯上作乱玉均”,曝尸三日需要重点指出的是,对于金玉均被谋害和引渡回国的全历程,日本人感应十分愤慨,对大清国和朝国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。
5月20日,日本友人会为金玉均在东京浅草寺举行约两千人到场的葬礼,众议院犬养毅等社会名士指责清政府,认为将金氏遗体押回朝国是对日本帝国的极大侮辱,要求日本政府对清国接纳抨击措施。葬礼越日,日本民间玄洋社成员约见外务大臣陆奥宗光,请求政府对清国宣战,以雪羞耻。日本海内反清、反朝的呼声高涨,“征韩论”“征清论”开始在新闻媒体上连篇累牍地放肆渲染,而日本政府与社会民间舆论保持了同样的态度。不行否认的是,金玉均被谋害和遗体被引渡回国的事件,逐渐演酿成日本挑战大清国的另一个情绪化因素,加剧了朝国半岛的紧张局势。
可以说,此时的日本,从上到下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,距离引爆只差一根引线了。很快,这根引线就泛起了。东学党起义,中日兵戎相见1894年1月11日,朝国半岛再次发作动乱,这即是东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“东学党起义”。这场“反帝反封建”性质的农民起义,发作之后迅速出现燎原之势,很快攻陷了多座城池,让半岛王朝大为恐慌,只好向清政府驻朝代表袁世凯乞援:“电恳北洋大臣,酌遣数队,速来代剿”。
袁世凯收到乞援书后,电禀李鸿章。李鸿章则在上奏清廷后,拍板将自己的淮军派往朝国半岛。
东学党起义,起初声势浩荡凭据前文提到的1885年清、日两国签署的《中日天津集会专条》,两国都先后派兵到了朝国,而且都在事先通知了对方。可是,两国派兵的理由却相差悬殊。清朝派兵,是应朝国李氏政权的请求,赴朝镇压起义军、平定动乱的。而日本派兵入朝的理由则是:掩护在朝境内的日本侨民。
固然,半岛内其时确有不少的日本侨民,可是日本派的兵越来越多,到6月底,日本在朝陆军已达万人,停泊在釜山、仁川口岸的军舰多达8艘。与之相对的是,清军派来的陆军不不到4000人,军舰只有“济远”“平远”“扬威”“操江”这4艘主力舰。
(其余的运兵船为没有攻击力的商船。)1894年7月19日,日本团结舰队集结在半岛吴军港,随时准备发动攻击清军走到半路(还没到平壤),东学党起义军却与朝国宫廷告竣了双向协议,双方一妥协,起义军就地遣散了。
既然起义平息了,李鸿章则准备遵循“老例”,让赴朝清军于牙山集结后回国,同时令常驻汉城的袁世凯“催日本同时撤兵”。日本当初急于发兵,本就没有获得朝国的请求,所谓“掩护侨民”,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东学党起义平息后,日本兵仍然赖着不走。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后,东学党农民军再度蜂起,抗击日军,1894年12月底失败,图为起义首领全琫准被捕日本军队不仅赖着不走,还不停增兵。在此期间,主持日本军务的川上操六,与支持外交的陆奥宗光则一起奋力宣扬战争:“使用发兵之机,导致日清两国开战!”此时的半岛形势,开始剑拔弩张。
李鸿章再一次低估了日本人的野心。他和他的淮军将士们,将要为这种“低估”支付凄惨的价格。整个大清国,都要为这次“低估”支付凄惨的价格。
7月23日破晓,日本派兵进入汉城,攻占朝国王宫,挟制国王李熙,建设了亲日傀儡政府。25日,该政府在日本唆使下破除同清政府签订的一切条约,并授权日军驱逐中国军队。
今后,日本开始对中国不宣而战。7月25日,当中国运兵船护航舰济远、广乙从牙山鱼贯出口准备返回中国时,遭到日本舰队突然袭击,均受重创。与此同时,日舰又击沉了中国租用的运兵船——英国商船“高升”号,导致800多人殉难。
“高升”号匆匆应战,但宁死不降,终被炸沉于海底8月1日,中日两国同时公布宣战书,影响两国国运的甲午战争正式打响!教训甲午战争的详细历程我不再赘述,众所周知的是,大清国一败再败,终于割地赔款,进一步衰落下去。而日本却借此战实力大增,一跃成为东亚头号强国,继吞并琉球和侵占中国台岛之后,又逐步蚕食了朝国半岛。中日双方从1871年“建交”逐渐走向了战争,区区23年时间,清政府从当初藐视日本“蕞尔小国”,到妥协退让,再到被打得满地找牙、割地赔款。此中教训,不行谓不深刻。
不能不说,在政治交锋与战争浴血的背后,有更多的教训值得我们去总结——落伍腐朽的君主专制政体、天朝上国的自满心态、危机意识的极端缺乏,是导致晚清走向衰落、辱于日本、败于列强,并最终瓦解的重要原因。而当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,也充满了满腔的悲愤和懊恼。
悲愤于近代日本的咄咄逼人,懊恼于晚清国势的日渐衰微。“秦人不暇自哀,尔后人哀之,后人哀之而不鉴之,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。”杜牧在《阿房宫赋》中的警示虽成老调,但简直有重复重提的须要。
(全文完)。
本文来源:华体会体育-www.jnjcds.com